首页 >>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 古籍数字化——与时间赛跑的伟大工程
详细内容

古籍数字化——与时间赛跑的伟大工程

古籍为什么要数字化?

中华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古籍这一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灵魂的宝贵遗产,2007年1月国家正式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数字化工作是其中的一项重点。

中国自古以来,天灾人祸时有发生,无数古籍因此而损毁。现代扫描技术出现之后,古籍数字化成为保护古籍免遭灾难的重要手段。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说:“保不齐哪一天灾难降临,我们民族文化命脉的一部分就没了,所以一定要有万全之策。除了大规模开展古籍影印出版和缩微之外,还要加快古籍数字化。数字化是保护古籍最快、最经济的办法。一部书只有化身千百,才能保存下来。”

除了应对灾难,加快古籍数字化的原因还有“书在老化”。据国家图书馆最近进行的检测,馆藏古籍纸张pH值平均只有6.1,大于或等于7的比例仅占8%。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古籍进行脱酸和防酸处理,如果古籍的pH值下降到5,古籍将面临损毁的危险。

古籍数字化同时解决了保护与使用的矛盾。古籍除了具有文献价值,更是珍贵的文物,因此必须限制翻看的次数,不能我们这代人有的看,子孙后代没的看。古籍数字化以后,读者就不必去图书馆借阅原本,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查看了。

古籍数字化的实现方式

古籍数字化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原样数字化,即按照古籍的原貌原样扫描或影印、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历史信息;二是文本式数字化,即将古籍全文录入整理成可检索的数据库;三是知识型数字化,即按照知识管理的模式对古籍数据库进行标引等深度加工。

对公共图书馆而言,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前一种。目前国家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普遍利用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如国家图书馆开发的数字古籍善本、碑帖精华、甲骨世界等提供了馆藏古籍、碑拓、甲骨等文献的影像,读者不必到馆即可在网上浏览。

解决统筹与资金难题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古籍数字化缺乏国家标准,各单位之间缺乏科学统筹和协商合作,多为独立地进行开发,导致内容重复且质量良莠不齐。重复劳动无疑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实际上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每一本古籍都数字化,但是不同版本的古籍值得全部数字化。这项工作如果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安全就有了根本保障。中华古籍就能够避免历代皇家藏书盛世收集、衰世流散、乱世毁灭的命运。

据了解,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还有大量的工作没有完成,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的古籍,比如西藏萨迦寺保存了从元代至今不断抄写的藏文佛教经典。如此系统的图书收藏在汉地已经没有了,所有这些古籍都需要加快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的最大困难在于资金。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例,每年的经费虽然有数千万元,但专门用于古籍数字化项目的经费很少。专家建议,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快集中力量实现全部重要古籍的数字化。历史上《永乐大典》这部世界上最庞大的百科全书在编成后因明成祖嫌“工费浩繁”而始终没有刊印过,结果因火灾和战乱最终消散,11095册原书存世仅370余册。当年如果永乐皇帝舍得拿出钱来多刊刻几部,也许今天我们就能见到全书,中华文脉从宋代以来就连上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也许就是另一个高度。《永乐大典》的命运是文脉传承的一个教训,该印出来就赶快印出来,该数字化就尽快数字化。

seo seo